廣州市胸科醫院住院患者護理宣教——內科宣教(一)
一、發熱的健康指導
(一) 疾病知識 任何原因引起的產熱增大或散熱減少,或致熱源直接作用于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或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使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即稱為發熱。一般而言,當腋下溫度超過370c或口腔溫度超過37.50c可稱為發熱,臨床分級(腋下):低熱:37.3-380c,中等熱:38.1-390c,高熱:39.1-410c,超高熱:410c以上。
(二) 休息與活動 保持環境安靜,室溫適宜(溫度:18-220c,濕度50%-60%)空氣流通。發熱患者臥床休息可減少能量的消耗,緩解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有利于機體康復。高熱者絕對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適當休息。
(三) 飲食指導 鼓勵病人多飲水,1-2L/d,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雞湯、魚湯等),鼓勵少量多餐,以補充高熱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除。對不能進食者,給予靜脈輸液和鼻飼,以補充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物質。
(四) 生活指導 ①口腔護理:發熱時由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且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體生長繁殖,易出現口腔感染,應在晨起、餐后、睡前協助病人漱口。②皮膚護理:退熱期往往大量出汗,應隨時茶干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對長期高熱者,應協助改變其體位,防止壓瘡、肺炎等并發癥。
(五) 用藥指導 遵醫囑用抗生素或物理降溫,如有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護人員,藥物降溫通過加快機體的蒸發散熱而達到降溫目的,使用時應注意藥物的劑量。物理降溫謹防凍傷,降溫措施30分鐘后測量體溫。
(六) 心理指導 體溫上升期,患者突然發冷、發抖、面色蒼白,此時患者會發生緊張、不安、害怕等心理反應,護理中應經常探視患者,耐心解答各種問題,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給予精神安慰。高熱持續期,應注意盡量解除高熱給患者帶來的身心不適,合理處理患者的需求。退熱期,滿足患者舒適的心理,注意清潔衛生,及時補充營養。
(七) 特殊指導 高熱時可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溫,以逐漸降溫為宜,防止虛脫,兒童高熱時警惕驚厥的安全防護,藥物降溫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等,以免大汗、脫水和干擾熱型觀察。
(八) 出院指導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適當鍛煉,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