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暑已至,三伏襲!中醫科專家:“冬病夏治”正當時
7月15日正式入伏,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來了。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今年的三伏天從 7 月 15 日開始,至 8 月 23日結束,長達 40 天。在這段時間里,人體新陳代謝加快,陽氣最為旺盛,從傳統醫學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年中溫補陽氣、祛濕驅寒的最佳調理季節。
入伏后要注意什么?為什么說“三伏天”宜養生?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科主任潘靜潔副主任醫師跟大家聊聊關于三伏天養生的常見誤區、注意事項以及中醫的調理方法。
一、不宜貪涼飲冷
三伏日,中醫看來,人體腠理舒張,經脈氣血流暢,易感外邪,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或因貪涼飲冷,使身體內寒過重,致使體內陽氣虛衰,會出現乏力、倦怠之感,甚至兼有脾胃不適、納呆胸痹之感。
二、“三伏之食,重在調養。”
飲食方面,應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粗糧等,避免食用過多油膩、辛辣和生冷食物。此外,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薏米、冬瓜、銀耳等。
三伏日清熱解毒防暑佳品:
1. 苦瓜 能清熱、止渴、除煩,泄心火、降煩熱、排內毒之功效,有夏日“降火第一瓜”之稱。
2. 絲瓜 具有清暑利濕、祛風化痰、解毒通便等功效,絲瓜汁還能潤肌美容,譽為“美人水”。
3. 冬瓜 含豐富維生素C、膳食纖維、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為高鉀低鈉食物,同時含有丙醇二酸,可有效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具有消腫祛濕、生津除煩、清熱利水等功效,為“三高”人群最佳之選!
飲食“三忌”
● 辛辣、油膩、刺激性、易上火之物;
● 冷飲、寒涼之物;
● 隔夜之物。
補水也是三伏天養生的關鍵。由于氣溫高,人體出汗多,容易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因此,要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還可以選酸梅湯,菊花茶等飲品。
三、“三伏之動,重在防暑。”
運動方面,可在清晨或傍晚氣溫相對較低的時候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羽毛球、八段錦等。不可過強過烈運動,微微出汗為宜,忌汗出如雨。運動后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戶外工作者要繞開烈日炙熱之時或縮短日曬之時段,注意及時補足水分,預防中暑。
起居方面,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中午可以適當午休 30 分鐘左右,有助于恢復精力。同時,要注意室內通風,避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以防患上“空調病”。
四、“三伏之療,冬病夏治,重在養陽!”
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對于一些冬季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等,可以到我院門診中醫科進行三伏貼調理和治療。三伏貼,傳統中醫瑰寶,依據“冬病夏治”的原理,借助三伏天陽氣最盛之時,將精心調配的中藥敷貼于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提高免疫力。
三伏貼:以灸之熱力,作用于相應穴位上。穴位貼敷是常見的治療方法,方便易行,老少皆宜。
在此,我們也提醒市民,三伏天養生要因人而異,根據自身的體質和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如有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讓我們一起科學養生,度過一個健康、舒適的夏天。
中醫科:潘靜潔
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科科室簡介
我院中醫科創建于1953年,是華南地區最早成立的結核病中醫科。現為廣東省及廣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結核分會的委員單位,全國名老中醫梁傍順教授工作室,在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處于先進水平的一個專業科室。科主任潘靜潔副主任中醫師,任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青年醫師分會理事,中國防撈協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分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綜合醫院中醫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院協會康復醫學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實用醫學雜志》核心期刊編委,廣州市三級名中醫工作室導師,廣州市針灸醫院“1+N”聯盟單位建設項目負責人。近年主持和參與多項廣東省中醫藥局,廣東省科技廳及廣州市衛健委項目。“通督調神”針法師承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法,學術傳承結核性腦膜炎臨床治療。在《實用醫學雜志》設結核病針灸專欄,用于針灸治療方案的推廣。
中醫科是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病區。醫生11名,其中針灸推拿專業中醫師5名,高級職稱4人,具有碩士學歷5人。共有病床40張,其中20張特需病床,6間中醫特色診療室。專科特色——“中西結合,針藥并用”,中西醫協作治療疑難重癥疾病,優勢病種為耐多藥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結核性胸膜炎、骨結核等。科室設有針灸專科、針灸推拿專科、中醫頸椎腰椎推拿專科、治未病專科、中醫針灸康復專科等多個亞專科門診。
中醫病區全體醫護人員牢記救死扶傷神圣職責,盡最大努力為病人解除痛苦,讓病人享受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