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飲食誤區“坑”太多,你是否踩過?
網絡和社交媒體上關于惡性腫瘤患者飲食營養的信息魚龍混雜,虛實難辨,加上患者缺少規范的膳食指導和營養教育,導致腫瘤患者對膳食營養的誤區越來越多。
調查顯示,有七成惡性腫瘤患者對患病后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存在疑慮,因此,及時糾正患者的飲食誤區,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膳食營養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
1.腫瘤患者該不該忌口?
患者盲目忌口,容易導致飲食不平衡、飲食攝入不足以及營養不充分,進
而引發體重下降、肌肉萎縮,使得身體更加衰弱,免疫力嚴重下降,可能因
此干擾抗腫瘤治療,延誤病情。
2.喝湯最有營養?
研究顯示,湯的營養只有原料的1%-10%,且多為脂肪及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大部分營養(特別是蛋白質)都留在肉渣里,要想多補充營養,應將湯和渣一起食用。
3.擔心營養促進腫瘤生長,希望餓死腫瘤
很多腫瘤患者擔心吃得營養豐盛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有的人甚至采用極端的節食方式想要餓死癌細胞。目前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營養支持會促進腫瘤生長。不僅如此,患者節食或少食還會惡化營養狀況,使機體處于分解代謝狀態,腫瘤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甚至分解人體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
4.盲目服用偏方、保健品
這是常見誤區。偏方、保健品因成分復雜且不明確,有些還含有激素,
其療效不確定,甚至有可能影響治療藥物發揮正常效果。中醫藥保健品也不
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比如肝功能損害等。因此、患者需要在正規
醫院醫生的指導下才可使用此類保健品,切忌盲目自行服用。
5.牛奶中有很多激素,腫瘤患者要避免
這是錯誤觀點。牛奶中含有少量雌激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
等物質,但是這些物質不但在人體內天然存在,在其他食物中還可能含量更
多,與不同個體之間這些物質水平的自然差異相比,牛奶的影響是微不足道
的,對此無須擔心。
6.泡菜、酸菜能吃嗎?
可以吃。當年腌好的酸菜可以提高食欲,每周可吃1-2次,每次少量。泡菜經過發酵后含有乳酸菌,對身體是有益的,但鹽分較多,可以吃但不要過量食用。食物種類一定要多樣化,新鮮的蔬菜為主。
7.雞鴨肉、海鮮是“發物”,促進腫瘤生長?
這是錯誤觀點。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非常需要蛋白質促進細胞組織修復,所以可以吃,而且鼓勵吃。所謂“發物”是中國民間的一種說法,指能引起舊有疾病復發或新有疾病加重的食物,如有記載豆芽、非菜、鵝肉、雞肉、牛肉、海鮮等屬于發物。臨床營養學及西醫沒有“發物”概念,這類動物食品富含蛋白質及其他宏量、微量營養素,對治療期及早期康復期患者均非常有益。
8.是否有最佳抗癌食物?
沒有。雖然有些食物有較高含量的天然抗癌成分,比如某些植物化學物,但卻沒有一種超級食品能保證預防或抗癌效果。如果過度強調多攝入某種抗癌食物,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食物攝入的多樣性,從而減少其他必需營養素的攝入。
9.在腫瘤治療期間能吃燒烤食物或油炸食物嗎?
不可以,包括康復期以及健康人群。燒烤和油炸烹調方法常導致超過200℃的高溫,而高溫會導致脂肪產生自由基,并形成苯并芘類、多環芳烴類致癌物,蛋白質可形成雜環胺類強致癌物,淀粉類食品則形成丙烯酰胺,均會導致癌癥發生。另外燒烤煎炸食物不宜消化,會增加患者的胃腸道功能負擔,對于接受抗腫瘤治療患者的胃腸道是不利的影響因素。
10.豆制品富含植物營養素,但在乳腺癌治療和康復期間,它是否是安全的?
是安全的。黃豆含有大豆異黃酮,該物質已被證明有很強的抗癌潛力。實際上,黃豆引起了腫瘤研究者注意的原因之一是北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發,而食用黃豆地區如日本和中國則發病率低。黃豆沒有有害的影響,實際上反而有益。
11.多吃維生素保健品,對腫瘤治療有幫助嗎?
在均衡膳食中,會攝入各種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但如果腫瘤患者飲食量減少,或飲食不均衡,可以在營養師評估后補充維生素。如果依賴補充維生素,會使很多患者減少對天然食物的攝入,比如果蔬類食物,這樣食物中其他營養成分就來源減少。
12.什么是優質蛋白?
簡單來說就是結構和人體很接近、富含必需氨基酸、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質,例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蛋、牛奶、鴨肉、鵝肉、魚類、海鮮類、豆腐等含有優質蛋白。
13.迷信大補之物
這是常見誤區。由于營養知識不足,腫瘤患者往往迷信“冬蟲夏草”“燕窩”“人參”“靈芝”等貴重補品。事實上,不要過分追求某一種食物的免疫功效,更不能本末倒置,過度依賴這些“大補之物”。均衡飲食,全面的營養補充才是整體提高免疫力的好辦法。
14.煮熟的蔬菜是否仍是有益的
研究發現,生、熟蔬菜均與低致癌風險相關,但是生的蔬菜與低致癌風險的關系要更強。在抗種瘤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胃腸道反應,要食用熟的蔬菜。
專家表示,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不能耐受放療、化療及手術,治療的并發癥或毒副反應更多,因此,腫瘤患者更加需要營養支持,避免飲食誤區,才能使患者保持體力和能量、減輕治療副作用、降低感染風險、達到更快恢復健康的目的。
內容參考:《腫瘤營養教育理論與實踐》
腫瘤科:劉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