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千金難買老來肉! | 老年人肌少癥的營養和運動干預
發布時間:2024.12.23
“肌少癥好發于老年人!” 飲食結構單一,挑食、素食、久坐、少運動都是常見誘因,這個疾病本身不可怕,正確認識是關鍵,對抗肌少癥不僅依靠飲食,適量運動、康復訓練都非常重要。 為幫助大家更好認識肌少癥,廣州市胸科醫院營養團隊拍攝了科普視頻,旨在提高居民對肌少癥的認識,倡導老年人加強飲食營養和鍛煉,改善和預防肌少癥。 什么是肌少癥? 肌少癥,也稱肌肉減少癥(sarcopenia),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進行性疾病,表現為肌肉數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弱,和肌肉功能減退。肌少癥可導致身體活動功能下降、身體衰弱,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喪失日常獨立活動的能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嚴重時會增加死亡風險。據統計,60歲及以上和8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肌少癥患病率分別為5~13%和11~50%。 肌少癥的危害 1、肌肉減少會導致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為突出。 2、肌肉與骨骼相互影響。肌肉的活動和力量對骨骼的健康起著促進作用,肌肉減少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和加重。 3、肌肉減少會影響身體功能的進行,包括上肢和下肢肌肉的活動,從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質量。 4、肌肉減少與許多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腫瘤等)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5、肌肉組織在免疫反應中也發揮著一定作用,肌肉減少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風險。 6、研究還顯示,肌少癥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如何自我篩查? 1.小腿圍——可以用軟尺測量自己小腿最粗的圍度。男性小于34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對診斷肌少癥有參考價值。手邊沒有軟尺的可以用雙手拇指和食指環繞圍住小腿最粗部位,指環圍度剛好合適或者比小腿最粗部位偏大,提示肌少癥風險增加! 2.步行速度——步行速度是安全簡便的評估方法。以自己正常步速行走6米所需時間>6秒(即步速<1米/秒)提示軀體功能下降。 3.5次“起-坐”試驗——5次“起-坐”試驗時間也可用于運動功能評估。在一個沒有把手的椅子上連續完成站起坐下5次所需時間≥12秒提示運動功能下降。 
肌少癥可以預防和改善嗎?
多數肌少癥是可以預防的,發生肌少癥后通過以下措施也可以得到改善,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1、充足的營養是保證:確保每餐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營養充足是保持體重及肌肉量的基礎,在能量足夠的前提下,增加蛋白質的比例,每公斤體重補充蛋白質1.2-1.5克,其中一半應由優質蛋白提供,如蛋、奶、瘦肉、豆制品及堅果等。存在肌少癥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多補充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魚、禽、畜肉、雞蛋、牛奶等)來抵抗肌肉量的丟失。研究表明,老年人每餐攝入25-30克蛋白質,有助于肌肉的生長和修復。具體要求如下:
(1)每餐都有動物性食品,如魚、蝦、禽肉、豬羊牛肉,大豆,以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蛋白質的攝入宜均勻分配至三餐。
(2)每天喝300~400g鮮牛奶或者奶制品,乳糖不耐受可應用低乳糖奶或者酸奶。
(3)每天吃大豆及其豆制品:推薦每日攝入量折合大豆15g。多吃海魚、海藻等富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適當增加動物肝臟、蛋黃等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的攝入。
(4)鼓勵增加深色蔬菜和水果以及豆類等富含抗氧化營養素食物的攝入。
(5)必要時在醫生或者營養師的指導下合理補充維生素D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的膳食營養補充劑。
2、科學的運動也很關鍵:研究顯示各種類型的運動訓練均可以增加老年人肌肉毛細血管密度,改善肌肉干細胞反應,減少或延緩肌少癥。
(1)抗阻運動聯合營養補充可顯著提高軀體運動功能、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運動方式有啞鈴、拉力器、俯臥撐、平板支撐、抬腿、弓步、馬步、墊腳尖、單腿站立等,訓練上下肢及身體核心肌肉。每周2-3次,每次30-60分鐘。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強度量力而行,并循序漸進,必要時運動前先做醫學檢查并咨詢專科醫生。
(2)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營養供應,改善肌肉代謝及整體肌肉協調能力,增強抗阻運動的適應能力及效果。還可以減少身體脂肪比例,減輕身體的慢性低度炎癥反應。運動方式有走路、踏步、騎車、游泳、太極拳、廣場舞等方式,每次30分鐘以上,每日進行最佳。
(3)拉伸運動及平衡功能訓練可以增加身體的柔韌性、穩定性及關節的活動度,減少運動中的損傷及日常生活中的跌倒發生。
臨床營養科:盧春麗、范佳畫,外一科:王麟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