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多肽偶聯藥物研究新進展 | 我院張晨羽藥師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藥劑科張晨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IF=5.8)發表研究論文:《多肽-喜樹堿偶聯藥物的設計、合成及抗腫瘤活性研究》(Design,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investigation of peptide-camptothecin conjugates as anticancer agents with a potential to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23, 645: 123402.)。
張晨羽藥師表示,該研究將生物活性肽與抗腫瘤分子喜樹堿(CPT)結合,構建出一系列全新的多肽-CPT偶聯藥物,以克服CPT水溶性、腫瘤選擇性等不足。后續研究證實,偶聯物中Kb-CC07的腫瘤殺傷活性和選擇性最為突出,并對耐藥細胞同樣敏感,因而有望成為一類潛在的藥物分子用于治療腫瘤。
研究背景:天然產物分子CPT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然而其水溶性差、腫瘤選擇性不佳等缺陷大大限制了藥物的臨床應用。因此,如何改善藥物的不足,推動藥物的臨床應用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內容。據報道,大多數抗腫瘤多肽(ACP)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選擇性,因此本研究試圖將ACP與CPT結合,得到一系列ACP-CPT偶聯藥物,并從中尋找到理想的抗腫瘤分子。
研究內容:對所得的多肽偶聯物進行初步活性研究,挑選出活性突出的化合物。通過荷瘤小鼠模型,全面評估化合物的體內活性和安全性,并進行相關的分子實驗,闡明藥物的作用機制。
研究結論:多肽偶聯藥物中Kb-CC07的腫瘤殺傷活性和選擇性最為突出,水溶性比CPT增加近100倍,并對耐藥細胞同樣敏感。對于耐藥細胞,Kb-CC07能有效穿透細胞膜,對抗耐藥蛋白的外排作用。同時,在胞內釋放出大量CPT分子,破壞細胞DNA、激活凋亡通路。在體內,Kb-CC07對耐藥移植瘤具有顯著的增殖抑制作用,抑瘤率達到98.2%(相同情況下CPT為37.5%)。此外,Kb-CC07能有效富集在腫瘤組織中,對正常臟器影響小且無明顯損傷,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
張晨羽藥師認為,本研究得到了全新多肽偶聯藥物Kb-CC07,具有水溶性好、高效低毒、能克服腫瘤耐藥性的優點,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值得進行更加深入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
張晨羽
臨床藥師
中國藥科大學碩士畢業,內分泌臨床藥師,致力于個體化精準化用藥,擅長糖尿病、痛風、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等慢病藥物治療管理、用藥指導、治療方案重整、生活方式及營養指導;解讀血藥濃度及基因檢測結果提供個體化用藥指導,對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進行鑒別與防范。主持及參與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及廣州市科研基金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學術任職:
廣東省藥理學會靶向藥物治療專委會第一屆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第一屆醫院醫保用藥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藥物經濟與臨床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藥學會藥物上市后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