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 | “不插管,術后即走!”外科成功開展多例無管胸腔鏡手術
術前不插尿管,術中無氣管插管,術后無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在術后,可自行走出手術室,兩天內快速康復即可出院,這樣的住院經歷讓老杜(化名)覺得不可思議。
近日,廣州市胸科醫院胸外科與麻醉手術室精準配合,為多名肺部疾病患者成功實施無管胸腔鏡手術,這是“無管技術”與“快速康復”的完美結合,標志著醫院胸外科技術邁上了新臺階!
創新“術式”:保留自主呼吸,減輕患者手術創傷
有著20年煙齡的老杜偶發感冒,左側胸部隱痛,伴喘憋、胸悶、活動后氣促不適。一年前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左側氣胸”,予胸腔閉式引流后病情反復。老杜慕名來到廣州市醫院胸外科,經進一步檢查確診“肺大皰破裂”。為減輕手術創傷,加速患者康復,外一科肖澤林主任與麻醉手術室全面評估后,決定施行非氣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單孔胸腔鏡手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即刻蘇醒。
“現在感覺怎么樣?”“呼吸有沒有困難?”“有疼痛感覺嗎?”醫生輕拍老杜的肩膀問道。
“感覺良好,沒有呼吸困難,也沒有疼痛,我可以自己走出手術室。”老杜說,這個場景是他沒想到的,也完全打消了他在術前的各種擔憂。
外科醫師團隊表示,開展非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單孔胸腔鏡手術,患者僅用面罩吸氧,在自主呼吸下完成手術,能夠使術后的舒適度顯著提高,極大減輕手術本身帶來的疼痛感及不適感,還有利于加速術后康復,老杜術后48小時就出院了。
“該類手術的開展,是麻醉應激控制最大化和外科損傷最小化的最佳詮釋,是我院胸外科手術精準化、個體化、舒適化麻醉的成功探索。”麻醉科主任李紅新說。
無管技術:胸外科手術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近年來,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革新,我院胸外科緊跟時代步伐,通過積極探索實踐,使我院胸外科手術邁入了“Tubeless(無管)”時代。
8月16日,外科薛宗錫主任團隊聯合李紅新主任麻醉團隊完成一例全麻下非氣管插管單孔胸腔鏡無管(Tubeless)手術。術中患者無氣管插管,術后無胸腔引流管,無中心靜脈管,無尿管,患者全程生命體征平穩,術后感覺舒適,可立即下床行走。
25歲的阿月(化名)右肺多個肺大泡,反復右側氣胸,保守治療后氣胸反復發作,十分痛苦。由于之前多次胸腔閉式引流,患者對胸腔引流管極度恐懼。外科薛宗錫主任、游佩濤主任通過術前評估,由外二科邵琤主任團隊在無氣管插管、無深靜脈管、無尿管下單孔胸腔鏡完成右側肺大泡切除術。在麻醉醫生指導下,圍術期傳統禁食禁飲時間由14小時縮短至3.5小時。術后不留胸腔引流管,阿月表示感覺舒適,自行走回病房,4天后順利出院。
“手術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才會考慮對手術過程進行優化。”薛宗錫主任表示,無氣管插管下手術意味著醫生要在肺膨脹狀態下手術,同時采用單孔技術,對患者的創傷小,但手術空間狹小,操作難度大,術后不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也對胸腔全面探查提出更高要求。術后切口僅5cm,阿月表示“感覺不到術后傷口疼痛。”
由于常規胸腔鏡手術需要在患者身上插尿管、氣管和胸腔引流管等,特別是用于麻醉控制的雙腔支氣管,較普通氣管插管粗、硬,容易造成患者喉嚨痛、聲音嘶啞、粘膜潰瘍、喉部或氣管損傷等。李紅新主任指出,非氣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胸腔鏡技術,需要麻醉團隊精準把握藥品用量和麻醉深度,全程實施圍術期氣道管理,保留自主呼吸,優點在于避免了氣管插管所造成的損傷,術畢患者快速清醒,實現快速康復目的。
目前,由醫院外科醫師團隊聯合麻醉科團隊開展的肺部手術、無痛病房模式,推行“無管手術+快速康復”理念,提供更安全、優質、舒適的醫療服務,讓患者減少創傷和痛苦,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外一科:王麟堯
外二科:陳卓宏
麻醉手術室:張茂
術畢復蘇
術畢即刻清醒,體驗舒適。
清醒后自行返回病房
出院當天外一科護士站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