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滬醫療隊員雷杰:“專心致志不漏一陽!”
出征
“上海需要支援,下午就要出發!”4月3日一大早接到電話,得知醫院發出支援上海的召集令。疫情持續三年,雖然我也多次參加核酸采樣、檢測等緊急任務,可這一次顯得尤為緊急,我依然迅速請戰出征,因為“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下午2點,醫院支援上海醫療隊完成集結,我與檢驗科同事馬品云帶著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囑托前往機場。機場候機大廳匯集了來自省內各地醫院的300位同行者,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盡我所能,全力以赴,支援上海,戰勝疫情!
經過2小時的飛行,飛機緩緩降落在浦東機場。搬運完行李物資,已是晚上11點多了。從機場到酒店,穿越上海城區。我透過車窗看到了夜幕下的上海,一望無際,寬闊的大馬路上,本應車水馬龍,但除了我們的大巴車,很少見到其他車輛,讓我近距離感受到疫情下的景象。入住洗漱后已是凌晨2點,瀏覽新聞才發現全國各地援滬醫療隊已陸續抵達。
第二天早上,300人醫療隊已經分好組和支援檢測點,我所在的組負責支援閔行區某檢驗所。檢測點分早中晚三個班次。一場戰疫硬仗即將打響,“上海加油!”我從內心默默祝福這座大都市。
戰斗
4月5日凌晨,我們組迎來第一個晚班,從凌晨1工作至上午8點。從酒店坐車到氣膜實驗室需要半小時,一路上大巴孤獨前行。到達目的地后,隊員們早已按捺不住,迅速披上白色防護鎧甲,步入戰場,拉開戰斗。我們隊員主要負責加樣倉、提取倉、擴增倉的工作。新的工作環境,新的挑戰,在不同區域的隊員們都從當地同事那里“拜師學藝,虛心請教”,隨后逐漸進入工作狀態。起初的兩個晚上,我被安排在加樣倉。正值全市大篩查,海量樣本讓我深感工作任務的艱巨。不知不覺間,有個同事看了一下氣膜外面,說了句“天亮了”。這時我才反應過來,外面早已不是黑夜。手由于長時間重復同一動作,隱隱酸痛。但回頭看著身后需要檢測的樣本,大家相互打氣,不敢懈怠。一晚上下來,我們16名隊員完成了近300多板的加樣。而在后面的班次里,由于對環境和流程的熟悉,隊員們的加樣速度上了一個臺階。
因工作安排,我被調到了擴增倉。一進倉,眼前讓我震驚,近百臺PCR擴增儀全天不間斷運行,場面好是壯觀。每個班次每個人平均需完成60批次約5400個樣本的結果審核。由于閔行區屬于疫情較重地區,結果審核并不容易,一個班次下來眼睛確實疲勞。盡管辛苦,但每看到報告陽性率逐漸降低,我們甚是欣慰。我們嚴格落實質量控制,專心細致不漏一陽,展現“廣東速度”的同時,也保證我們審核結果的準確性。
隨著工作不斷推進,隊員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針對臨界結果的判斷,隊長召集我們進行現場討論,大家各抒己見,一致認為當前形勢下,我們要認真嚴肅的對待這些臨界標本,不能辜負上海人民對我們的期望,不能漏過一陽,絕對保證我們審核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也與檢測機構工程師互動,討論軟件程序是否可以優化,從而減少人為出錯的幾率。軟件工程師也非常給力,盛贊并吸取我們的意見,基本每個班次過來我們都能發現軟件的優化,一個小小的變化,完成了迭代。就是因為一步步打磨優化,既保證了報告的準確性,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實驗室產能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溫暖
4月初的上海,天氣依然能感到絲絲寒意,尤其是在封城的情況下,寂靜更讓寒意增添幾分。但我們卻處處感受到了來自上海人民的溫暖。盡管馬路上空蕩蕩的,但能看到道路兩旁的顯示屏標語,“守護前行,感謝有您”,心里暖暖的。酒店工作人員從我們入住開始,始終保障給我們熱情周到的服務,盡全力落實醫療隊員的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藥品等物資,讓我們感受到了上海的用心。這不僅為我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障,讓我們也能更安心工作,同時在完成工作后返回酒店時感到暖心。
雖然來自省內不同地區,但隊員們齊心協力,溫暖相伴。舉辦線上生日會。一塊鏡子,一把小椅子,駐地酒店一樓大堂的“火線理發店”就開張了。來自陽江和梅州的隊員自告奮勇擔任理發師,“線上接單,用休息時間為隊員們理發”,剪發后的隊員興奮地豎起大拇指,笑稱“被檢驗耽誤的理發師”。
隨著上海疫情形勢持續向好,戰疫攻堅戰已經打響,我們所在的氣膜實驗室每天單管量可達18萬份,單日最高檢測人次近200萬,陽性檢出率持續下降。隊員們越戰越勇,紛紛表示“疫情不退,我們不走!”
截至目前,我和同事馬品云以及援滬核酸檢測醫療隊共同奮戰了一個多月,隊友們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搏斗,結下了深厚友誼,目前我們正在為保障上海盡快復工復產努力堅守,爭取時間,上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