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憲:以敬業奉獻詮釋醫者初心
走得太遠,是否還記得當初為什么出發?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有著30年結防工作經歷的醫者,廣州市胸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李德憲常常從內心問自己這個問題。
古語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李德憲主任始終把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患者解病痛,為病人謀安康作為自己的從醫初心和使命。30年來,他以可貴的奉獻精神和敬業嚴謹的工作作風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為了讓疑難危重癥結核病患者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他帶領科室團隊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一直在路上。
一、勇敢支撐的螺絲釘
“無論身在什么崗位,都要有職責意識和擔當精神,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這就是共產黨員。”有著15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李德憲主任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1989年,廣州醫學院(現廣州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畢業的李德憲被分配到廣州市胸科醫院結核內科工作,后因肺研所實驗室工作需要,他又兼任部分實驗室工作,從事患者痰液接種培養及尿液檢測,他不但很快熟練掌握了實驗室操作技巧,而且出色完成了任務。
1999年,根據醫院業務發展需要,醫院派李德憲到腫瘤科工作,為提升腫瘤業務水平,他前往北京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進修學習,回院后與科室同事積極發展醫院肺腫瘤專科業務,期間發表論文、譯文多篇,腫瘤科業務量取得明顯增長。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擔任醫院“非典”病區副主任的李德憲帶病堅守崗位2個多月。期間,他親歷了同事、戰友的生離死別,更加激勵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陣地。“非典”結束后,他擔負起重振醫院急危重癥事業的擔子,為盡快提高自身業務,他又前往廣醫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英東重癥監護中心進修。回院后,全身心投入重新組建醫院重癥醫學病區工作中。
“把自己當成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只要醫院哪里需要,就會堅定地釘在那里,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支撐和支點的作用。”李德憲說。
二、行走于結核與重癥之間的醫者
在抗擊“非典”前,醫院已經成立了結核病專科ICU,努力為急危重癥患者提供搶救和延續性生命支持、為多器官功能障礙患者提供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然而,“非典”戰役使醫院ICU遭受重創,同事中有犧牲的、有病倒的、有離開的、還有心理恐慌的,加上自身專業技術需要轉變和提升,以及重癥救治學科的開展、團隊建設、技術帶教、制度建設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李德憲的面前。
面對困難,李德憲沒有退縮,在醫院領導的鼓勵支持下,他對重振醫院重癥醫學病區充滿信心,每天晚上挑燈夜讀,認真學習掌握重癥醫學專業相關知識和科室管理業務。
每天面對結核病重癥患者,醫護人員如果防護不足,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如何加強對工作人員的防護?李德憲說,以當時條件,照搬國外防護措施并不現實,而國內又沒有較好的防護體系參考,為保護職工,他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會同院感部門同事,在省內率先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使用至今仍未過時的防護措施,有效保護了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
此外,他推進了多項診療新技術的應用,他經常奔走于院內各科室、各大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的急診和ICU,為疑難危重結核患者解決診療問題,成為了行走于結核與重癥之間的醫者。經過科室團隊的共同努力,醫院重癥醫學科病床從原來的3張擴展至30張,ICU救治能力和水平實現了飛速發展。
三、創造生命奇跡的地方
重癥醫學科在醫院臨床科室中,顯得“特殊”和“神秘”。一墻之間,墻外是憂心焦慮的家屬,墻內是與死神作戰的醫護人員和患者。一墻之隔,是生與死的距離;一墻之間,承擔著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就在這里,李德憲帶領團隊收治了數以千計的疑難危重病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收治疑難危重結核病人的病例數、救治成功率、床位使用率等均達省內先進水平。
四、勇攀高峰
據統計,需入住ICU的重癥結核患者,即使是在歐、美、日等國家,死亡率仍高達60%。我國是結核高負擔國家,但針對重癥結核病的救治工作開展較晚,我院ICU是國內較早開展重癥結核治療的機構,很多治療上遇到問題并無先例可循,需要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
作為學科帶頭人,李德憲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取得中山大學內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2012年又前往德國柏林HELIOS Klinikum Emil von Behring 醫院進修學習。他積極倡導學習型科室,鼓勵全科人員積極參加各類重癥醫學、結核病學的進修學習,組織科內開展各種學習和病例討論,全科同事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在實踐中共同提高。
李德憲主任還帶領團隊積極參與科研,主持制訂《廣州市胸科醫院危重癥肺結核病人ICU診療規范》、開展了重癥結核病人免疫學特點研究、重癥結核病診斷體系研究、制定了肺結核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救治流程、大咯血的救治流程、CKD患者抗結核治療方法等,使大部分重癥結核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明顯提高了重癥結核病患者的生存率,使得科室對急危重癥病人的救治技術和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近年來,李德憲主任團隊共發表論文40余篇,參與編寫《Handbook of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及《實用重癥醫學》等多部著作。
五、對待病人如親人
2018年,李德憲又兼任所在支部的支部書記,他認真貫徹上級關于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工作精神,嚴格落實“一崗雙責”,與支部醫護人員及科室管理人員進行談心談話,簽訂廉潔承諾書,模范堅持“廉潔行醫”,認真執行藥品和醫用耗材管理制度,規范用藥行為,做到合理用藥,控制醫療成本,降低患者醫療支出。
在臨床工作中,李德憲主任對病人認真、細致、耐心,處處為病人著想,多次收到病人的錦旗和感謝信,受到病人的廣泛好評。曾有患者因先天免疫缺陷,需長期應用免疫球蛋白治療,費用不菲,李德憲積極聯系相關慈善組織為其進行愛心救助。針對腎功能不全合并結核病患者,因科室原來僅有CRRT方法,醫療費用較高,在醫院支持下,經廣東省血液凈化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指導,科室開展了血液透析治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費用,真正讓疑難危重癥結核病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回顧這些年的工作,李德憲說,他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自己所熱愛的醫療事業上,把心血都花在了治病救人和服務患者健康上,他時刻牢記著醫師職業賦予的職責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敢于奉獻、大愛無疆的”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用敬業奉獻感動和激勵周圍的人,成為我們身邊的優秀榜樣!今年8月,李德憲被評為廣州市衛生健康系統“最美醫師”。
李德憲同志簡介
李德憲,中共黨員,內科主任醫師,現為廣州市胸科醫院臨一支部書記、重癥結核科主任兼ICU主任。從事疑難、危重癥結核病的臨床醫療與科研工作30年。曾先后于北京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英東廣州重癥監護醫學中心、德國柏林HELIOS Klinikum Emil von Behring 醫院等進修學習。發表論文40余篇,參與編寫全球結核病控制手冊《Handbook of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及《實用重癥醫學》等著作。現為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重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防癆協會臨床專業委員重癥學組委員、廣東省胸部疾病學會呼吸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基礎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呼吸與危重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院協會醫院重癥監護中心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內科危重癥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危重病醫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危重癥與呼吸治療學組成員、廣州市醫師協會危重病醫師分會常委、廣州市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委員、廣州市感染性疾病臨床救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廣州市醫學會結核病和危重癥醫學鑒定專家庫成員。2003年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二等功、廣州市抗擊非典標兵;2018年獲《嶺南名醫錄》重癥醫學科嶺南名醫稱號;2019年第二屆尋找廣州最美醫護暨仁心?仁術?仁義活動中獲廣州市最美醫師榮譽稱號。他所帶領科室團隊堅持“全力以赴,守護生命”的理念,團結進取,不斷發展,收治疑難危重結核病人的病例數、救治成功率、床位使用率等均達省內胸肺專科醫院的先進水平,目前已成華南地區胸肺專科及結核病疑難、危重癥及相關并發癥的救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