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特殊病例分享會
一家三口,為何父親患耐多藥肺結核以后,傳子不傳妻?為何父親壯年不治、其子卻能逐漸康復?遇到考慮為耐多藥肺結核的患者,尚沒有細菌學依據的情況下,何時啟動針對耐多藥的治療?其療效取決于什么?治療策略又如何?帶著對這一連串的問題的思考,借著一對父子同患耐多藥結核病,結局卻迥然不同的特殊病例的剖析,這一次的病例分享會如華山論劍般地精彩。
此次病例分享會由醫務科主辦,11月10日下午在辦公樓會議室舉行,全院各臨床科室、醫技輔助部門、分所等近百人醫務人員參加。
主講人為肺結核科鄺浩斌主任醫師。鄺主任及其帶領的內四科團隊先后承擔了多個國際、國內的耐多藥結核病的課題。此次分享的特殊病例,就是在他們多年的耐多藥結核病的管理中精選出來的一份范例。這一父一子,一生一死的迥異命運,在令人唏噓的同時,卻觸發了醫務人員的敵愾之心:耐多藥肺結核到底披著怎樣的神秘面紗?我們今天就是要把它剖析!
分享會上,各路人馬不甘示弱,紛紛發表看法。有代表個人的,有代表科室的;有引經據典的,有獨辟蹊徑的;有強調要合理合規、按部就班的,也有建議大膽創新、盡早出擊以免貽誤戰機的。討論過程中,參會人員針對發言者的觀點或贊同或附議或異議,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觀點或有碰撞,中心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怎樣才是更好更適當的治療方案。杜雨華主任醫師提出“改革治療結核病的支付方式(改免費支付為等額補貼),有助于耐多藥結核病甚至是普通結核病的個性化治療,有利于增強依從性而提高治愈率”的建議,因觀點新穎、敢于創新而獲得熱烈的掌聲。
最后,鄺浩斌主任提出個人經驗總結,強調了在治療過程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環節。特邀專家鄺小佳、湯春梅也分別作精彩點評。
本次分享會上發言者眾多,觀點也較多,堪稱“華山論劍”。醫務科也希望借助這個平臺,推動院內交流與合作,提高全院整體業務水平。(醫務科 程武)